扶贫干部的“牛朋友”
11月13日,曹夏源来到对口帮扶对象曹立山家中走访,由于平时来到次数多,他与曹立山家的狗已十分熟络。刘丹青 摄
“老曹家里的肉牛今天出栏,赚了不小一笔!”昨天下午,小曹打来电话,邀请记者去老曹家里坐一坐。
小曹叫曹夏源,是长沙县江背镇政府一名90后干部。老曹叫曹立山,是江背镇梅花社区海鸭塘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也是小曹的对口帮扶对象。
车子停在老曹家门口,屋内冲出两只黑白毛色的大狗,几个纵跃就蹿到眼前,吓得记者呆立原地、屏气敛息。
小曹见了哈哈大笑,手舞足蹈和两只大狗逗趣。“一个叫团子,一个叫排球,不咬人,爱玩!”说话间,一只狗折回屋里,叼出一块飞盘,摇头摆尾凑到小曹跟前。他接过抬手一甩,盘子飞出几十米远,那狗“嗖”地冲出去咬住,又飞奔回来,送到他手上。
“小曹来得多,我家里的狗跟他熟。”曹立山笑呵呵招呼大家落座,从屋里搬出来一筐新摘的橘子,黄澄澄。
22年前,一场车祸让曹立山失去了右脚脚掌,只剩下一截脚跟。从医院回来,闲不住的他找来套鞋,一瘸一拐下田去扯草。刚下田,一抬右腿,脚出来了,套鞋还在泥里。
种田是不行了。曹立山就出去打零工、开摩的,始终没有一份稳定工作。年岁渐长,老曹又患上糖尿病,一家人彻底陷入贫困。
“老曹,镇上出了产业扶贫措施,你可以领养一头牛。”去年11月,小曹上门带来一个消息:镇里牵线,联系了当地自成肉牛养殖合作社,由合作社出牛犊,贫困户生态养殖,长大后再由合作社回购。小曹掰着指头和老曹数:一不愁资金、二不愁技术、三不愁销路,可以放心养、大胆养。
老曹心动了,当天就从合作社牵来了一头牛仔。天气好,他就牵牛去田边放。下雨天,自己披上蓑衣出门割草,早晚两大筐。冬天给牛吃的是囤积的干稻草。反正天天要把牛肚子喂得圆滚滚。按照合作社的养殖标准,从不给牛喂饲料。
来得多了,小曹和老曹家的牛也成了朋友。去年12月的一个傍晚,牛在门前田埂上吃草,右前脚不慎踩空崴伤,走路一瘸一拐。老曹急了,第一个电话打给小曹。小曹立马开车接了兽医上门,消炎、敷药、包扎,直到半夜才离开。过后,牛看到小曹,都会主动凑过来往他身上蹭。
吃得好,住得好,牛长得快。小曹翻开手上的认购合同:牛仔认养时重200公斤,出栏480公斤,整整增重一倍多,合作社按增重部分34元/公斤的价格回购肉牛。算下来,一头牛一年就给老曹增收9520元。今年,老曹大女儿工作有了起色,自己的身体转好,老伴在家门口可以打点零工,一家人对生活的信心越来越足。
回程路上,小曹告诉记者,自己一共联系了四户贫困户,每家都参与了合作养牛项目。他已经和合作社沟通好了,明年准备给每户多争取几头,反正“一头牛是看,三五头牛也是看”。他还透露了个好消息:按照最新标准,老曹其实已经脱贫了。但是,脱贫不能脱政策,不仅要把他领上路,还要送一程。